研究内容
南海已经成为国际海洋研究和我国资源开发的重点,在陆架、陆坡区积累了巨量的资料;然而解决关键科学问题的钥匙却在深海盆。因此,本计划的科学目标是:采用一系列新技术探测深海盆,揭示南海的深海过程及其演变,再造边缘海的“生命史”,从而为边缘海的演变树立起系统研究的典范。具体包括:
1、通过重新测量南海洋壳磁异常、研究深海火山链,重新认识南海海底扩张及其前后的演变史;
2、通过现代深海过程观测和深海沉积的分析,揭示南海底层流的变迁,验证海盆演化历史,以及对海平面变化的响应;
3、通过海底水文观测与各项分析,认识南海深部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及其演变;
4、在以上研究基础上,指出南海深海过程演变的资源与环境效应。
本计划的实施,还将为我国深海技术装备建设提供应用或试用的平台,并促进我国深海科学研究队伍的壮大和成长。
研究内容将以南海北部作为重点,在三个不同时间尺度上,研究南海的深海过程:
1、海盆形成中的深海过程(~106 年尺度)
是本计划的主体,包括三个时段,其中又以“扩张过程”为重点:
(1)扩张前:
——晚中生代:追踪海相侏罗系的发现,确定晚中生代“古南海”与太平洋和特底斯洋的关系,展示边缘海形成前东亚与太平洋的相互作用,确定“特底斯东延”与太平洋连接的问题;
——早新生代:追踪海相始新世,回答南海北部裂谷阶段是否已经有海相盆地、海底扩张是否在海盆里发生的问题。
(2)扩张过程
——磁异常条带:采用现代技术近海底重新测定磁异常,同时采用拖网或浅钻采集洋壳的岩石,进行地球化学研究和测年,重新认识海底扩张的年代与过程,尤其要澄清西南海盆与中央海盆的关系;
——火山链:对最终的残余中脊和火山链进行系统研究,包括高分辨率制图与浅钻取样,确定海底扩张的终结与火山链形成的关系,探索扩张终结的原因;
——沉积响应:将磁异常条带得出的扩张速率,与大洋钻探钻孔揭示的深海沉积速率比较,揭示渐新世扩张初期的海盆性质、渐新世末构造事件、和中新世早中期碳酸盐高值期出现的构造背景,确定南海北部深海含烃层系的沉积物源。
(3)扩张后
——海盆关闭:根据海底和海岛资料,验证菲律宾海板块旋转、形成东部屏障、使南海半封闭的模式;估算南海向东俯冲速率、以及海山俯冲对地震与火山活动的影响。
——海流再造:根据大洋钻探岩芯粘土矿物的源区分析与同位素标志,再造南海深层海流演变历史,从而验证深海盆演变模式,识别西太平洋洋流的整体变化,和南海深部海流随海盆形态而发生的区域变化。
2、海面变化中的深海过程(~104 年尺度)
以晚第四纪最近50万年为主,利用南海半封闭海盆对冰期旋回中海平面变化的敏感性,研究海陆相互作用、浅水与深海相互作用,建立冰期旋回中边缘海的环境演变史。
(1)深层海流的演变
将地层记录与数值模拟相结合,揭示南海半封闭盆地的三维空间海流格局对冰期旋回的响应,通过地层记录探索大陆与大洋的影响在冰期旋回中的消长,建立边缘海环境响应冰期旋回的模式;
(2)沉积格局的演变
分析沉积物的源区地质与底层流的替代性标志,结合浅地层剖面剖面和碳酸盐台地的沉积变化,再造若干时期的南海沉积分布与输运途径;
(3)生物地球化学的演变
深海地层中微生物的分布可以反映上层海水生产力的演变[33]。 通过沉积层中微生物以及生物标志物,研究海底下深海生物圈与表层浮游生物变化的关系,及其对深海碳循环的可能贡献。
3、现代观测中的深海过程(~100年尺度)
以上地质时间尺度上深海过程的变化,要求理解现代过程作为基础。为此,需要在三方面做相应的长期与短期观测。
(1)深层海水环流
针对南海的半封闭性质,在巴士海峡对南海深层水与太平洋水的交换(所谓吕宋“深水瀑布”)[34]、在南海中北部对深层环流(“气旋式环流”)进行多年连续观测,认识其性质与季节变化
(2)海底沉积运动
针对南海北部陆坡的底质搬运性质的争论,对沉降颗粒位移与海底“雾状层”进行观测,并结合浅地层剖面,认识现在海底沉积地形的成因
(3)海底生物地球化学过程
通过羽状流的探测,选择海底流体溢出口,研究近海底微生物的分布;并争取采用井下密封技术,实现深部生物圈及其生物地球化学作用的观测。
核心科学问题
南海深海过程演变的核心科学问题有三类:一是不同观点的争论,如海底扩张时间的分歧;二是不同记录的比较,如海底磁异常与大洋钻探岩芯记录之间的矛盾;三是大洋新发现在南海如何表现,如深海微生物在碳循环中作用的问题。具体说来,有以下八大问题:
1、海底扩张的年代与过程
南海海底扩张,究竟是西南海盆在先[14,21],还是中央海盆在先?扩张的时间是否如最初所说在3200万到1600万年前[11],还是早在3700万年前已经开始[15],2000万年前已经结束[13]?扩张速率的变化,与本区哪些构造变动相对应?大洋钻探揭示的~2500万年前的最强烈构造运动,是对应扩张轴的跳跃,还是印支半岛的“挤出”?
2、海山链岩浆活动时间与原因
南海扩张终结的重要特征是沿残余中脊发育的火山链。为什么南海张裂是火山活动不明显,结束时反而形成火山?它是不是扩张结束时剩余岩浆活动的产物[19]?火山链的形成何时开始、何时结束?现代海底还有没有这类活动的踪迹?在南海洋壳向东俯冲过程中,火山链的阻挡是不是菲律宾一带地震能量积聚的原因?
3、深海沉积过程对海盆演变的响应
南海大洋钻探结果表明在“扩张”之初,就有深海沉积[16],那么南海的深海盆何时开始?当时陆地沉积速率如此之高,源区在哪里?南海~2500万年前,陆源沉积减少、碳酸盐台地发育的变化[7],究竟发生在什么时候,是什么原因?哪些阶段和海区,有利于深水富烃盆地的发育?
4、底层海流与沉积搬运机制的变化
对于南海深海的海流,目前只有推测。现在南海的深层海流,确是逆时针方向运行的吗?滞留时间是否真的只有30年左右[34]?在菲律宾海板块旋转、碰撞,和巴士海峡海槛出现之前,太平洋深层水是否进入南海?现在南海北部的深水堆积体,是浊流还是等深线流的产物?南海历史上浊流发育和物源改变期,是不是与海底扩张作用的变化对应?
5、碳酸盐台地的发育过程和影响
约二千多万年前,南海开始发育珊瑚礁,逐渐形成今天岛礁林立的碳酸盐台地。我国多年来的南海海岛调查,已经积累了丰富的资料。现在需要将它们作为深海区的碳酸盐台地,将岛礁和深海坡连接起来,将珊瑚和深海碳酸盐结合起来,研究南海碳酸盐沉积的演变机制。要回答:为什么珊瑚礁在二千万年前开始形成?作为碳酸盐台地,珊瑚礁区对南海的碳循环,有哪些贡献?热带太平洋的南海诸岛,和亚热带大西洋的巴哈马,两种碳酸盐台地有哪些异同?
6、海底溢出流与井下流体的分布与影响
南海北陆坡已经发现冷泉溢出口及其形成的碳酸盐[28](图3),台湾附近也早已发现热液与“CO2湖”[29]。在现代俯冲带、残留扩张脊和火山链海底,是否有更多的海底溢出流分布?这些溢出的和海底以下的流体活动,对于“深部生物圈”和深海碳循环,都有哪些影响?
7、深海碳循环以及微生物的作用
深海有机碳和微生物,是海洋碳循环研究中的重大遗漏[32]。从南沙海区发现的大洋碳储库长周期[7],其成因有可能就是与深海碳循环有关。可以从分析水柱到沉积的微型生物和溶解有机碳入手,研究深海海水和海底以下微生物数量分布如何?溶解有机碳的分布如何变化?进而探索南海的深海微生物,在碳循环中有何作用?
8、深海能源形成的生物地球化学背景
南海北部已经发现“可燃冰”和大型深海油气藏,而海底微生物与它们的生成直接相关。从微型生物入手需要回答:微生物活动在现代甲烷等烃类的生成、氧化及演变中,起何作用?既然微生物及其替代性指标可以在地层里保存,在地质时期深水油气的形成和破坏中,微生物是否有同样的作用?
上述问题牵涉的学科多、要求的工作量大,并非一个基金重大计划所能全面解决;不同问题的研究积累和成熟程度又相差悬殊,不可能同样要求。大体上要求前五个问题得出明确的答案,后三个问题取得突破性的进展,就足以建立南海生命史的模式,实现边缘海研究的跨越式发展。本此原则,提出相应研究内容和实施途径。
copyright南海项目